close

Goosebumps1.jpg

 

瀏覽即將上映電影列表的時候看到《怪物遊戲》,心裡想的是:2015片名有怪物的也太多了吧?Daniel Radcliffe的《怪物》、細田守的《怪物的孩子》,大家混在一起都讓我一直以為是同一部,不好不好。

看完《怪物遊戲》預告片之後才發覺,根本就是《雞皮疙瘩》(Goosebumps)電影版啊!我想很久為什麼翻譯片名要叫《怪物遊戲》,是台灣本來就超級不愛直翻嗎?還是他們覺得怪物遊戲比較讓人懂這是什麼片?但分明一用《雞皮疙瘩》就會有一堆陳年書迷鑽出來看不是嗎。(其實只是自己在生氣沒有馬上讓我知道是雞皮疙瘩)

《雞皮疙瘩》是R·L·史汀以青少年為讀者創作的一系列恐怖小說,從1992年到1997年共出版了62本,全球銷量近4億本,被翻譯成31種語言。聽起來好像真的有點紅,若不是看了電影查了資料我原本也沒什麼感覺,但電影裡R·L·史汀被激將後講的一句話讓我覺得,好啦不管怎樣我相信一下你很紅,他說:「我明明比史蒂芬金紅,只是大家都不承認!他(史蒂芬金)都羨慕我擁有的才華!」


沒錯,作者R·L·史汀正是電影中的主角之一,《怪物遊戲》正是一次,主角自己跳進來的故事,並且還要面對過去所有自己筆下創造出來的所有怪物,可以說是《雞皮疙瘩》大完結篇的感覺,一次擁有所有怪物,超級過癮。這讓我想到,恐怖大師伊藤潤二接受採訪時,被問到自己最不想面對筆下的哪一個故事場景,我想史汀一定很委屈,他完全沒有選擇權。


這當然是一部很商業化的電影,也不會有什麼深度文本,但我還是覺得很可愛,看的理由可以有兩個:回憶童年、刺激爽片。說到回憶童年的部分,我小時候就是一直看小說的小孩,各式各樣,腦子裡也裝了很多幻想的故事,生活中開心不開心的,也會將它化作故事,偶地用筆記成文字,史汀也是如此,他在電影裡面說起他的童年,是厭世讓他創造出這麼多故事來反擊,可是他的小說有一個特色,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最後都能有辦法逢凶化吉,也不會有任何角色死掉(雖然也因為這個他被批評作品都很制式化),彷彿他也在為自己期盼,那一道照亮心靈的曙光。在電影的最後,史汀解決所有怪物,其實是很有象徵性的,他不再一味怪罪這個世界,面對自己的心魔,親手埋葬牠們。談爽片的部分,特效做得非常精彩,就是一直讓你嚇一跳,像這樣:

 

Goosebumps2.jpg

 

Goosebumps3.jpg

像這樣驚叫聲不斷,甚至在看電影過程中,有一幕使我旁邊的小姐嚇得跳進男友懷裡,我則是不爭氣叫了很大一聲,慶幸手上正好沒拿飲料。唯一有點遺憾的是,覺得這部片很適合作為4DX 3D初體驗的選擇,但因為一直沒空很晚才看,最後還是只能看數位。

arrow
arrow

    Annab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